“十四五”期间,我国政府预算改革向纵深推进,聚焦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升财政调控保障能力
财政改革致力于加强跨周期、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统筹,不断强化“四本预算”统筹,推动“三资”统筹,统筹盘活存量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部门财政拨款资金管理,显著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战略保障能力,重点领域支出强度得到保障。
一是强化预算统筹衔接,提升财政管理“广度”。加强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间的统筹使用,增强“四本预算”的有效衔接。过去4年,中央本级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规模,是“十三五”同期的10倍多,增强了中央财政的调控保障能力。此外,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2024年跨省调剂规模达到2533亿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通过强化预算统筹,进一步强化了财政预算资源管理广度,努力提升合力空间,为保持较大财政支出规模和强度奠定了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挖潜财政资源空间。各级政府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强化流量与存量资源统筹,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国有企业闲置低效资产等盘活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例如,“十四五”时期,地方财政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地方非税收入比重逐步提高,2021—2023年平均占比较“十三五”时期提高7.65个百分点。
三是加大收入管理力度,强化部门资金“全归集”使用。加强部门实有资金管理,依法依规将部门各类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加大专项资金“全方位”整合力度。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对结余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重新安排。强化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统筹考量非预算拨款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扩大了财政资源可使用空间,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优化支出结构,各级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紧要处、刀刃上,落实好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部署推进,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央层面,2024年选取16家中央预算单位试点零基预算改革,202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覆盖中央预算单位约1/3。零基预算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模式,对于打破预算基数固化、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点支出保障、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产生了显著效果。地方层面,各地根据中央安排,因地制宜推进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有的省份强化跨部门专项资金统筹,有的省份强化部门支出优先排序,有的省份强化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地方积极探索,有效推进了财政资源和预算的统筹。通过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大力整合专项资金,聚“零钱”为“整钱”,加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
一是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打破支出结构固化格局。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其核心在于以“一切从零开始”的理念,依据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绩效水平,重新评估和分配资金,打破支出结构固化的局面。各部门申报预算需重新论证项目依据、支出标准、绩效目标等,彻底摒弃过去在往年基数上简单增减的做法。大力完善标准化管理方法,实现财政资金分配规则和流程的统一,做到标准清晰、约束有力。通过改革,强化了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建立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财政紧平衡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战略部署得到更好保障。
二是强化项目优先性排序,区分轻重缓急保重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财政部门统筹考量,与相关部门有效协同,依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对申报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和排序,明确“重点保障”“统筹安排”及“压减退出”类别,确保资金优先投向国计民生关键领域。零基预算改革显著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使得重点民生领域支出保障更加有力。“十四五”期间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支出增速高于总体支出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三者支出合计占比较“十三五”时期增加3.04个百分点,重点民生支出占比提升,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预算绩效管理深入实施,强化“花钱问效”理念
深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各级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等。
一是全方位格局构建。强化预算评审、绩效评价,全面实施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变革方式。2024年,全国财政评审机构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0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1.77%,进一步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强化重大财政政策评估力度,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二是全过程闭环管理。加快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体系,逐步形成“事前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评价实施—结果应用”的闭环。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链条动态监测,积极推动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着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4年中央部门前移绩效管理关口,对支出总额超2000万元或年度资金需求超1000万元的申请新增、到期延续实施重大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设立和预算申请的必备条件。全过程闭环管理强化了预算约束,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与政策执行力。
三是全覆盖绩效评价。稳步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2021年和2022年先后印发《第三方机构预算绩效评价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预算绩效管理逐步覆盖“四本预算”、所有部门和项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绩效管理无死角。
四是强化结果应用与公开。各级积极开展项目评价、部门整体绩效评价、事前绩效评估、政策评估,促进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2024年中央层面聚焦产业体系建设、科技教育、生态环保等领域,选择55个项目实施重点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预算安排、政策完善、财政管理中。通过绩效结果的运用,强化了财政预算的闭环管理机制和预算治理效能,预算相应主体的权责得到进一步匹配,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理念和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
推动债务预算管理提质增效,从监测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等方面发力,加强法定债务“借用管还”闭环管理,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
一是完善举债融资机制,改进专项债发行使用管理。建立规范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管理。“十四五”时期,先后出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政府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得到进一步强化,政府债券资金使用和市场运行效益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是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释放财政空间支持发展。2024年一揽子化债政策,释放了财政空间,地方政府可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保民生、促发展、增后劲,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三是探索地方专项债“自审自发”机制,完善专项债项目平衡机制。加快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加快项目落地生效形成实物量,发挥政策效果,促进经济稳定向好。
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