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 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辽宁监管局不断优化工作手段,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做好重点绩效评价工作。
一是深刻认识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重点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基础上,抽调业务骨干,依据资金类别科学调配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开展“头脑风暴”式研究讨论,使每名工作人员都充分理解掌握政策内容、出台背景及工作重点难点。就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提前沟通,互通共享信息,全面掌握被评价项目管理制度、目标设定、运行监控与自评情况。细致梳理资金政策背景、分配流程及绩效目标等信息,制定科学严谨、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为现场评价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多方式多角度开展现场评价。全面收集审核资料,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实地勘察、群众走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交叉印证现场评价与资料审核结果,确保绩效状况真实、准确。实行指标打分与问题定性的分级复核及集体合议机制,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精准、责任明晰,严控评价流程。精准把握政策尺度与工作重心。同时就评价结果与被评价单位充分沟通,详细阐释得分扣分依据并听取意见,在坚守原则基础上确保评价意见客观公正。同时深入了解所抽查地区的先进做法、具体困难,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围绕政策推进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更好发挥辅助科学决策、推动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是主动创新作为提升工作质效。坚持评调结合,对发现的问题溯根源、提对策,深度剖析问题成因,向主管部门提出高质量建议,督导被评价单位严格遵循资金管理规定,为提升资金效益和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创新将服务代表委员与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相结合,如在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评价和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中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既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又有效扩大预算绩效管理影响力,推动绩效管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