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吉林监管局以重点绩效评价为抓手,“深、广、实”三维精准发力,全面提升绩效评价质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筑牢财政支撑
一、以“深”筑基,提升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坚持“深耕细作”理念,从部署、协同、执行三个关键端口集中发力,确保评价工作精准、高效推进。一是深学细研明方向。收到评价通知后,第一时间召开专题部署会,组织相关人员系统学习绩效评价制度规章、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政策文件,深刻把握评价核心要求与指标内涵。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标准,为高质量完成评价任务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深谋统筹建团队。由分管局领导牵头挂帅,抽调局内业务骨干并选聘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组成项目评价工作组。根据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实际情况,细化评价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组成员职责分工,严格落实时间节点与实施路径。三是深度协同破壁垒。主动对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等省级主管部门,提前印发评价工作通知,及时向被评价单位发送资料清单,清晰界定评价范围、核心指标与流程规范。建立“监管局+主管部门+被评价单位”三方协同机制,实时共享信息、同步解决问题,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评价偏差,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二、以“广”拓面,提高绩效评价覆盖面
强化“横向扩范围、纵向深延伸、方式多融合”模式,打破“局部评价、单一维度”局限,全面掌握资金使用与政策执行实效。一是区域广度全覆盖。在选取评价区域时,综合考量吉林省东、中、西部农业布局差异(东部山区特色种植、中部平原粮食主产、西部草原畜牧业)、资金投放规模及绩效自评情况,在完成省级层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选取农业基础雄厚、资金投入集中的长春、松原地区开展现场评价,兼顾平原农业、特色种养等不同区域类型,确保评价样本具有代表性与覆盖面。二是内容广度全方位,根据评价要求,从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四个方面,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等多个维度开展评价。决策环节重点关注资金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和政策制定科学性;过程环节从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两个角度,对资金分解下达、执行进度、资金使用合规性、业务管理规范性等情况进行分析;产出环节量化评估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面积落实完成率、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完成率等硬性指标;效益环节则深入分析资金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全流程、无死角”评价。三是方式广度多融合。采用“资料核查+实地调研+问卷访谈+数据核验”多维模式开展工作,不仅详细查阅资金台账、政策文件等书面资料,更深入合作社、家庭农场、田间地头等农业生产现场,查看资金使用效果和政策落实情况,同时对受益主体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一线的意见建议,多渠道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全面。
三、以“实”见效,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紧扣“评价为基、应用为要”导向,推动评价结果从“纸上结论”转化为“实践成效”,切实解决资金使用与政策落地难点。一是靶向施策解实忧。通过精准核查资金拨付、使用与成效,聚焦“资金闲置、挪用浪费、使用低效”等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优化政策出实招。结合实地评价中掌握的政策执行堵点与受益主体的相关意见,综合汇总提出政策优化建议,让政策更贴合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三是倒逼提升求实效。评价结束后,将根据相关要求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要求相关责任部门认真整改,同时倒逼管理部门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