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分享: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及实施要点详解

2025-02-11 08:26:50

浏览量

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绩效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涵盖了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的各类资金。这些资金,按照预算层级来分,既包括本级部门所管理的资金,也涵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绩效评价工作目标

绩效评价致力于达成以下目标:首先,明确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数量、质量、时效及成本,并力求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其次,确保实现这些预期目标所需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再者,评估支出的预期效果,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可持续影响;此外,通过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发现并改进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办法,为预算编制和申报绩效目标提供决策支持。

绩效评价基本原则

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确保评价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严格遵循设定的程序和科学可行的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客观;坚持综合绩效评价,全面反映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同时,将绩效评价与项目支出管理紧密结合,明确分级分类和绩效相关的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基本内容

绩效评价主要涵盖以下方面:首先,评估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其次,深入分析资金投入、使用及财务管理状况,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再者,审查为实现绩效目标所制定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

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这包括核查是否达到了预定的产出和效果,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效率方面与绩效目标的契合程度。同时,还需考察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以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

绩效评价还涵盖其他关键内容。

绩效评价具体实施方案

(一)搜集绩效评价的关键依据

这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行业政策、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预算管理制度等。同时,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论证材料、预算批复文件,以及政府采购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依据。此外,项目验收报告、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以及部门、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等,也都是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

(二)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旨在衡量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既包括共性指标,如相关性、重要性等,也包括个性指标。同时,根据指标的性质,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确定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以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选定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的来定。

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涉及将特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比较法。它通过对比绩效目标与实际实施效果、历史与当前情况,以及不同部门和地区间的同类支出,来综合分析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因素分析法。此方法着重于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因素,以评估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

最低成本法。当效益确定但实施成本难以计量时,此方法通过对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来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公众评判法。这种方法利用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预算支出的效果进行评判,进而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其他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选择其他适当的评价方法。

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应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并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灵活采用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此外,还需要搜集基础数据表并设计调查问卷,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项目情况和收集评价资料。现场评价是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项目单位及工作现场,通过多种方式对项目情况和基础材料进行核实。最后,根据全面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并形成绩效评价结论。

关于绩效评价的时间安排,应确保符合委托方的时间要求,并能高效完成所有必要的评价程序。具体的时间安排应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及评价项目的复杂程度来制定。

进驻被评价单位,了解情况

在绩效评价工作组计划开展现场评价的7个工作日前,绩效评价机构应通知被评价单位。工作组需按委托方规定的时间进驻被评价单位,参加现场评价会议,并听取被评价单位对以下内容的详细介绍:评价对象的目标设定及其完成情况、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预算支出的实际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管理状况以及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效果等。

向被评价单位索取资料清单,收集现场评价资料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通常需要收集以下资料:单位的基本证照、专项及项目资金的基础情况表、项目申报文件及立项依据、项目批复文件或会议纪要、项目资金下达文件、项目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设置、项目资金与财务的管理制度,以及项目验收与评审报告等。此外,还需收集项目的财务核算资料(如报表、账簿和收付款凭证)、绩效自评报告与自评评分表,以及其他评价所需的资料。

对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则一般需要收集单位的基本证照、基本情况说明、预决算数据资料及批复文件、预决算公示情况证明、“三公”经费预决算及重大民生资金公开资料、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年度财务资料、资产清单和人员配置情况表等。同时,还需收集项目立项文件、项目申报与评审文件、政府采购相关文件,以及单位的绩效自评报告与自评评分表等。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与复核

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进行仔细查阅,核实其真实性。这包括核对财务报表与总账、明细账,检查账务处理的合规性,以及对比年度预决算数据与财务资料等。同时,还需审核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并检查项目招投标程序的合法合规性。

5)检查各项收支审批流程,确保资金按来源和预算用途规范运作。

实地探访项目现场,核实资产规模

深入项目现场,确认各项资产的真实存在,观察现场管理状况,评估项目实施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检验已完成项目的运行效果。

开展调查问卷工作

针对各项目和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对于具有明确受益对象的评价项目,根据需求设计调查表,并妥善进行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

综合分析与客观评价

基于核实情况,独立、公正地开展现场评价,详细填写评价工作底稿。同时,对提供的材料及自评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汇总评价结果。

在项目绩效评价方面,通常需要关注以下评价工作:

评估项目目标设置情况,以项目目标计划或预期目标为评价基准。

审查项目决策情况,包括专项设立依据、立项依据等。

检查资金管理状况,确保有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评估项目申报与评审流程的规范性,以及资金分配的公平性与公示制度。

关注资金下达及时性,确保资金指标在规定时间内下达。

详细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包括合规性、社会经济效益等。

对专项和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产出数量、质量、时效等,并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评估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对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同样需要关注上述评价工作,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部门的支出绩效状况。

基本支出使用管理情况:需详细考察年初预算、本年度追加、上年结转结余、年度可用金额以及年度实际使用情况,以确保各项支出合理且符合预算。

“三公”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这涵盖了公务接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公务车辆购置费以及因公出国出境费用等多个方面,需分项查看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并对比年初预算、当年决算和上年决算,以评估其合规性和节约性。

专项支出和项目支出使用管理及组织实施情况:要深入了解上年结转结余、年初预算安排、本年预算追加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关注专项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包括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环节。

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这涉及到上年和当年的结转结余资金,需按照决算口径进行详细分析,并考察为盘活存量资金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部门整体支出的主要绩效情况:这主要包括党委政府下达的绩效考核个性指标任务、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主要考核任务和部门年度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评估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完成和得分情况,以及部门在履行职责职能、津贴补贴政策落实、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工作成效。

沟通说明与现场评分:在分析评价过程中,需与被评价单位进行沟通,获取其书面情况说明。评价组则需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按照预先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现场评价打分。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应遵循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具体格式和要求,确保依据充分、数据真实、内容完整且客观公正。报告通常包含项目基本概况、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以及详细的评价结论等关键内容。

4)实现的主要绩效:这涵盖了项目的多个方面,包括项目的产出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同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也需全面考量,涵盖部门在履行职责职能、津贴补贴政策落实、资产管理、三公经费控制等多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成效。

5)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评价过程中,需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包括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影响等。

6)意见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意见,旨在帮助被评价单位完善管理、提升绩效。

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这主要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或异常事项进行特别说明,确保报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绩效评价报告征求意见:在完成绩效评价报告初稿后,应主动征求被评价单位的意见,以便根据反馈对报告进行及时修订。若双方在意见上存在分歧,应通过协商方式寻求一致,并将不同意见附在正式报告中。

(三)、提交绩效评价报告:经绩效评价主评人和评价单位法人签章后的绩效评价报告及数据资料,应按照规定的时间、格式和要求,提交给委托方进行审核。

绩效评价档案管理:

绩效评价人员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预算绩效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这些档案包括实施方案、报告及相关重要佐证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0年,并应同时报送委托方存档备查。

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