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该区紧跟上级绩效管理改革步伐,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坚持“创新载体、把握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立体化思维、系统化推进,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功能,在评价起点做功课,在评价过程下功夫,在评价终点强应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2021年累计节约财政资金1.14亿元。
一、聚焦思想站位,从“有绩效”到“优绩效”
在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交流学习上持续发力,实现“有绩效”到“优绩效”的转变,不断筑牢绩效管理坚实基础。强化组织领导,给绩效发展“领好头”。区财政部门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在预算部门层面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做到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细化到岗、压力传递到人,持续营造“用绩效、重绩效、比绩效”的良好氛围。强化制度建设,给绩效管理“指好路”。出台了具有全面规范指导性的文件《中共吴兴区委 吴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文件,如《吴兴区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同时印发了《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试行)》等6个绩效管理办法,形成以个人绩效保证科室绩效、以科室绩效保证部门单位绩效、以区级机关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绩效保证全区绩效的“三保”绩效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厘清绩效管理职责,硬化绩效管理约束,以绩效管理“活水”激发财政高质量发展活力。强化交流学习,给绩效干部“充充电”。积极组织参加上级财政部门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悉心研究吃透上级部门的先进做法,紧盯绩效改革关口,结合全区实际学以致用。同时邀请行业绩效管理专家,通过专业力量对业务干部进行深入培训,加强对绩效评价纲领性、政策性要求的更深层次解读,融入对项目实施中问题的更深层次见解。开展内训,鼓励绩效管理干部走到台前,全面分析绩效管理心得,充分引导所有干部绩效意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二、聚焦执行困局,从“一家活”到“大家干”
在推进绩效管理改革中明确职责分工,着力改变财政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绩效管理从上到下“协同作战”的新局面。“中心贯穿”通科室。在局内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以《全周期预算绩效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为指导,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试行)》明确各科室绩效管理职责,以考核为抓手,形成职责清晰、运转高效、协调配合的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工作制度体系。今年为深化全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局机关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在年终文明科室考核中的分值达55分,打分结果直接与科室绩效考核奖挂钩,进一步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强化科室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使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横向到边”通部门。在组织部门实施好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绩效监控、绩效自评等绩效管理日常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将绩效评价范围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政策和部门整体支出方面。“纵向到底”通乡镇。2021年要求各乡镇政府全面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自评工作,并抽取一家乡镇进行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将乡镇(街道)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实现绩效管理直通基层。
三、聚焦源头管控,从“事后控”到“事前审”
以项目申报绩效目标为源头抓起,压减不合理支出,挤干项目“水份”,进一步强化绩效目标结果运用。让绩效“找得对路”。在事前绩效评估中创新“四性四审”工作法:一审完整性。审核绩效指标是否完整,是否细化、量化,绩效目标是否与现实需求相匹配,预期产出是否符合正常的业绩水平。二审相关性。审核绩效目标制定与中央、省、市、区相关政策是否相匹配,审核对项目资金分配依据是否合理,审核项目设立满足相关政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审核政策制定是否进行充分调研。三审适当性。从财政支持范围、支付方式、承受能力等方面审核财政投入是否可行,从项目目标的确定、绩效预期、体现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等方面审核绩效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四审可行性。首先,审核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制度保障、计划进度安排和相应风险应对预案等方面是否有明确得当的保障;其次审核政策实施过程中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化,政策清理、退出、调整是否明确可行,是否能够按要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让绩效“说得上话”。自2008年实行绩效管理工作以来,从当初每年只安排2-3个项目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到2017年所有20万元以上项目均申报绩效目标,再到2020年全区51个部门586个项目61059.37万元财政资金均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该区绩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发展,部门(单位)“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意识不断增强,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2021年预算安排,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项目共有176个,其中调增项目62个,调增预算金额11304万元;调减项目28个,调减金额3992万元;取消项目86个,取消金额3672万元。让绩效“挥得了棒”。构建“1+3+X”重大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审核体系(即一个指标库,科教文、农业、经济发展三大类,X个支出细项关键核心指标),以“审核链”全流程贯穿“项目库”和“指标库”,聚焦核心指标、简化审核要点,形成绩效目标审核常态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固化编制核心绩效目标库,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收录、定期更新,目前已设置7类92条核心指标。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为例,部门上报项目预算资金9180.30万元,通过对其绩效目标中的规模稻麦种植面积、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数、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示范村创建数、未来乡村建设数、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率、农村公厕智慧监管等关键核心指标与预算金额进行匹配性审核,累计核减项目资金1258.5万元,充分发挥了绩效目标刚性约束,确保了“钱随事走”。
四、聚焦关键流程,从“点出彩”到“面开花”
充分把握绩效管理的不同阶段,找准绩效管理的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给绩效跟踪开双“慧眼”。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对项目实施进度、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完成进度等多维度比较分析,借助红黄蓝三色灯实时预警执行偏差。2021年全区红灯预警项目4个,涉及金额4310.66万元;黄灯预警项目2个,涉及金额3913.56万元;蓝灯预警项目168个,涉及金额27790.40万元。让绩效评价选对“路径”。自2008年成立绩效管理科以来,逐步实现所有编制绩效目标的项目开展自评价、对社会关注度高、民生类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评价。绩效评价项目逐步从一般公共预算拓展至“四本预算”,评价资金从财政补助资金拓展至部门(单位)全部资金。今年开展的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评价资金涉及11个区级部门9180.3万元,涉及农业、养老、医疗、应急储备、数字化工程等领域。用评价结果上个“紧箍”。按照“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结果为优,在安排下一年预算资金时予以优先考虑,必要时适当增加资金规模。结果为良,督促单位限期整改所发现问题,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结果为中和差,在相关问题未整改到位前,在分配下一年预算资金时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同类项目资金申报权,采取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适当压缩应分配资金规模。2021年组织开展了13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为“良”或“中”的项目,在剔除民生项目后核减2022年预算安排744.79万元。
五、聚焦有效监管,从“单条线”到“全方位”
围绕关键要素、管理链条,构建平台共建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监管群策群力的绩效大数据应用格局,提升现代化财政管理水平。系统平台“一体多用”。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破解信息壁垒。通过分类设计绩效指标及报表模板,实现绩效与其他财政核心业务互联互通,促进与各部门单位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的有效传输,并将绩效考评的指标、项目库及专家库等有机结合,与预算编审、执行和资产管理等关联制约,进一步实现绩效管理从“人为判断”向“数字应用”转变。监管部门“联合发力”。借助区人大“三个三”的绩效监督工作体系,通过代表问政、实地视察、专题审议三种方式,开展事前目标审查、事中监控跟踪、事后绩效评价三环节监督,强化问题整改、结果应用、绩效公开落实效果,极大发挥绩效监督实效,增强部门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与审计、纪委巡察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方机构“择优而取”。优选业务水准较高、业务范围更加综合的第三方机构,严格遵循“委托受理、方案设计、实施评价、撰写报告”程序,确保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公正评价,明确第三方机构评价期限、权利义务、责任追究等事项,将工作质量与合同资金支付挂钩,进一步提升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